清明时节忆父母

作者: 李彰有 发布时间: 2020-04-02 阅读:( 7396 )  

清明时节忆父母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211100)李彰有

      2020.4.2

        我常常被一种自责的情绪包围着,父母在世的时候,我漂泊在外谋生,没有陪着二老好好说说话,没有好好的孝敬双亲。父母去世后,我因教育教学工作之故也不能在清明节回老家,到父母的坟头叩头祭奠。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来临,我只能在遥远的南京、望着丹江上游的商州祭奠:父亲母亲,二老在天堂那边好吗?

      思念的泪花中,故乡的父母似乎就浮现在眼前——我的故乡商州,连绵的大山上,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任劳任怨的父母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上学读书成长成才,一辈子像老黄牛一样坚强地生活,辛勤地劳作。

(一)忆父亲

       父亲是作为一个挑水人的形象镌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论春夏还是秋冬,父亲就到四五里路外的山脚挑水,然后咬紧牙关一口气挑回家,满足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父亲的腰弯了,整个人就像一支拉满了弓的弓箭,怎么也停不下来。父亲去世后我曾偶然去挑水,真正体验到父亲当年的一路艰辛,完全体悟到小名叫“石娃”的父亲果真是全家人安心倚靠的不倒磐石。终于明白山里的男人,一旦扛起水担、踏上崎岖不平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就不能中途停歇,就不能向大山低头,要一直踩着山攀登到目的地。

        1957年,读过初小的父亲到陕西公路总段去报到,就起了“生厚”这个“官名”。名字源自《中庸》中的“正德厚生”四字,即“厚生”,使生民的生活富足充裕。意蕴人不仅为自己活着,还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他不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人,而是一个有济世情怀的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父亲响应党的号召率先自愿申请回乡务农,相继担任过生产队的队长、会计,还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七十年代初省公路总局让他复工,他认为去是给国家添负担就放弃了。上高中时,那时高考录取率1%不到,居民户口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可以招工,缺乏自信的我对父亲当年不复工的选择颇有怨言——要不然,我即使考不上也是西安市居民。
        记得1975年春,队上许多人家里没粮揭不开锅,作为一队之长的父亲愁了好几天后,毅然决定冒险将队里的公积粮先借给大家吃,全队人终于度过了那个饥饿的春夏,擎起了一村人的希望。但在那个“一抓阶级斗争就灵”的年代,善良的父亲然被丧失良心趋炎附势的小人告密。于是,一尊“私分瞒产挖社会主义墙角”大帽扣在父亲的头顶,父亲被送往“学习班”三个月,遭受野蛮殴打无辜批判……面对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屈辱,父亲既不告诉母亲也不说给孩子,更不向社员诉苦,独自一个人承受。许多人私下里为他鸣不平,但父亲说:“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受些委屈无所谓”。原来,父亲佝偻的身躯,却装着一颗菩萨心肠:宽厚待人,为公不记个人得失荣辱。父亲并不伟岸的身躯,却有着博大的胸怀:做事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1992年,终生劳累的父亲生了重病,他不愿意连累子女,他舍不得多花用血汗换来的一分钱,从春到秋大半年一直自己去医院看病买药,自己在家熬中药服,省下母亲的劳力去干繁忙的家务活。经济拮据的我也很少给父亲钱看病,也未给他熬过一次汤药,也很少陪他说话,因为在我心里总觉得小时候就赤脚给地主放牛的父亲,就是个无坚不摧的英雄,他会自己战胜病魔永远不会死。深秋,疼痛难忍呕吐不止的父亲实在扛不住才住到医院。住院没几天,父亲似乎意识到与病魔抗争已无意义,要求出院回家。堂弟上午九点到我所在的学校让我赶紧到医院,我不相信父亲的病情会这样快恶化,让堂弟先走,等着上上午的两节课。十二点多,堂弟第二次赶来学校催我,我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到医院才听医生讲,父亲等不到我。就挣扎着从医院往家走,倔强的他不让人搀扶,努力向前走了十几步,耗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像一位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摔倒在医院的走廊里再也起不来了。这时,父亲和我阴阳两隔,悲痛、后悔、自责、内疚一起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对我百般呵护万般疼爱、为我遮风挡雨吃苦受累,而到他需要我感恩反哺时,我却用无心、无知和无能来回报。

(二)忆母亲

      从能记事起,我一直觉得慈爱的母亲是无所不能的,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妈,我饿了”“妈,我鞋不见了”“妈,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母亲总能想方设法很快满足我的心愿。“妈,我头晕发烧”,母亲惊恐地摸着体弱多病的我的头,急着跑去找“赤脚医生”。请不到医生时,就熬生姜水让我喝;同时,用一只碗盛半碗水,一边把一双筷子竖立尽量立在水中,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让我睡到棉被中捂出汗,大多数时候,睡一觉起来就好许多,感到母亲有驱邪除魔的本事。从外面玩上学回家,进门先喊“妈”,听不到母亲的应答或者看不到母亲,觉得家里空荡荡的心里总不踏实。

       母亲名讳“淑娥”,小时候只读过几天识字班,更没做过老师,但她教育孩子的水平让我这个正高级教师汗颜。因为母亲的家教是建立在无私的爱孩子这个基础之上的,用的是类比式形象化通俗化的语言,富有启发性,入情入理很走心。比如,到地里干农活时我偷懒敷衍,母亲说“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我和兄弟姊妹之间发生争吵时,母亲说“是凤凰就不要在鸡窝里啄”。乱花钱时,母亲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钱要节约,攒起来盖房子或买房子,人家才说你有本事”。羡慕人家同学有亲戚帮衬的安逸生活,母亲说“靠亲戚靠邻里,不如自己学勤恳”……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使我慢慢懂得勤劳诚实、包容互帮、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统筹谋划、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等做人做事的道理。这都是母亲送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期末在班级考试成绩第一,老师却没表扬,从此赌气不学习。母亲开导我说:“我在村里务农十几年,队长不表扬我就不去干活吗?我在家里,起早贪黑养活你们,是为了得到你们的表扬吗?没有蜜蜂来唱赞歌,早春的迎春花它就不开了?吃啥粮打啥枪。学习是学生的本分。”是的,是否有人欣赏,不是花开的理由,即使没有人欣赏,花仍要绽放。

       村里好多家长不给孩子上学,但我的父母则咬牙供养五个孩子上学,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多读些书。父亲去世后,深谙“读书改变命运”之道的母亲,执意让在家和她一块儿干繁重农活的小弟去读卫校。母亲像一只旋转的陀螺,起早贪黑忙里忙外,独自奋力支撑着这个家,无怨无悔。有好心的邻居看到母亲如此辛劳就劝说道:“你把四个儿子叫回来, 何必遭这份罪受”。但母亲死活不肯,因为她坚信:让孩子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会有希望。现在看来,母亲不仅能甘于忍辱负重,而且还富有远见卓识。

       其实,母亲的内心一直备受两难选择的煎熬——让孩子“走出去”还是“留身边”。因为我每次放假回家,她问寒问暖,特别开心;我走时,她泪眼汪汪,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听着母亲“咽喉痛要多喝水”“照顾好自己”之类的叮嘱,我不敢回头看母亲。面对此情此景,我曾无数次这样设想:父亲在世时未尽好孝道,等我的生活安顿好就接母亲到南京安度晚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子欲养而亲不待:2007年11月7日,母亲被车撞后,多处骨折的母亲危在旦夕被送往医院。11月8日我从南京赶到医院时,只见母亲疼得不断地呻吟,双眼紧闭,呼吸急促。当她听到我的叫“妈”声时,吃力地睁开双眼,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用低沉的声音关切地问我:“吃饭了……没有?看你……口那么干。”还说:“我不要紧,你去上班工作重要,我这里有你哥你妹你弟照顾”。9日下午4时许,劳碌一生的母亲因为失血过多从此永远的休息了。从此以后,“你没吃饭吧?你想吃什么,妈去做”这句话,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见到我会这样说。母亲在,家就在;母亲走,此生没有归途。

       父亲和母亲,竭尽所能养育了我给了我无限的关爱,留给我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犹如免费摆渡的船夫,含辛茹苦把我从小学摆渡到大学,却从未要求我回报什么,也没享过我的什么福。这就是人世间最美好最伟大最温馨的父爱母爱!二老虽然走了,但慈爱的父母的音容笑貌,仍然萦绕在家里的每一寸空间和我的心田,风吹不走,手抹不掉,永远像太阳一样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韩红《天亮了》这首歌,是唱给都是在深秋去世的父母的!你听——“那是一个秋天 风儿那么缠绵,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父亲母亲,遥祝二老在天堂永远快乐!

5e85b77fd392c.JPG

【作者简介】李彰有,陕西商州人。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南京市德育带头人,江宁区高中政治李彰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