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原稿 郭老在《第二届中小学德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讲话

作者: 朱永峰 发布时间: 2019-09-28 阅读:( 5499 )  

在《第二届中小学德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讲话

                             郭福昌             2010717

(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 

第一个问题,德育科研,只有置于时代要求的大背景之中,才能找准研究的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制定《规划纲要》,是国情和时代要求,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认真总结了建国6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方向性和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了总体部署,是纲领性的文件。

今天到会的各位校长和班主任,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并且专心研究德育。我想,只有将德育研究置于当前和未来10年时代要求的大背景中去,才能找准研究的定位,才能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才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刘正荣所长希望我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帮助大家从宏观上把握好德育研究的方向。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三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四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现代化”,是指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师水平、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

“学习型社会”,是指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人力资源强国”,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衡量的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总量、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每10万人口中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数量、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大小。

“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结构合理、效能发挥达到先进水平的国家。

1.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

2.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基本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3.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让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4.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从业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率达到50%以上,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5.要建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

1.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包括: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三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能力为重。

一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二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要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坚持全面发展。

一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

三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四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五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

六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个问题,德育科研,只有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总体部署,才能明确研究方向。

温总理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纲要》全做好了才行动。有些看准了的事,可以先试点,试点成功了立即推行。这也是这次制定《规划纲要》的一个特点。目前,落实《规划纲要》采取的若干举措:

、全面部署

1.年初,教育部召开2010年度工作会议,对教育事业各项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2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明确任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做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通知》强调,建国60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教育事业规模发展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紧迫的任务。因此,编制好“十二五”教育规划,有利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好新形势,作出科学谋划和正确应对,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通知》要求,各地于7月底前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分县、分年度的学龄人口预测数据、重大教育工程项目设计的初步方案和基层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报送教育部。

3.教育部对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改革、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还发出了多项通知与规定(略)。

、大规模培训提高教育干部和校长

《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关键在干部。最近,教育部党组发出了《大规模培训教育系统干部》的通知。《通知》要求:

1.对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分管教育的领导干部,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110学时,5年内达到550学时;县级以下干部培训,每年不少于100学时。

2.对省级教育厅长(教委主任),每年举办1期高级研究班。

3.对地市级和县级教育局长,每年各举办2期培训班。

4.高等院校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要到中央党校、教育行政学院或省级培训机构,脱产进修不少于3个月。

5.现任中小学校长(含中职、幼儿园),5年内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0学时;新任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00学时,做到持证上岗。

6.实施“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计划”,连续5年,每年重点遴选1000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校长,开展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同时遴选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校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7.实施“全国优秀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计划”,依托教育部中学(上海)和小学(北京)校长培训中心,。连续5年,每年遴选一批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校长,进行13年的重点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杰出校长。

8.实施“中小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中小学校长赴海外学习,加大海外培训力度。

《通知》强调,对各级干部和校长培训,要把“德”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提高他们坚守使命、开拓创新、驾驭全局、科学决策、依法治教、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重审义务教育各科教材、修订各科教材标准

1.组建教材审议咨询领导机构。

为了贯彻《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成立了“基础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陈小娅任副组长。在领导小组下,成立了两个委员会:

一是由41人组成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许嘉璐任主任;

二是由116人组成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王湛任主任。

“两个委员会”委员任期3年,期满可以连任。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其颁发了聘书。

2.为什么要重审和修订义务教育各科教材和标准?

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已经10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转向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原有的教材就需要调整。其中,品德课、语文课、历史科教材,由教育部组织专家重审和修订。

二是重审和修订义务教育各科教材,要集中体现国家的意志和价值观,使各科教材成为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载体,成为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成为应对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刘延东同志强调,要遵照教育规律,合理确定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周期,广泛听取师生和各方面意见,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优化课程设置方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扎实基础。

、培训“种子”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24,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简称“国培计划”,包括2项培训:

1.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

2010年—2012年,连续3年,每年由中央本级财政拨款5000万元,集中培训3万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另外,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培训60万名义务教育学科教师和30万名普通高中学科教师。

2.中西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中西部省份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采取集中培训和大规模远程教育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3.实施上述2项“国培计划”,目的在于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教师培训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第三个问题,德育科研,只有与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2.面对知识经济、网络信息、市场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的贪腐、失信等等不良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遇到空前的挑战和冲击。

3.加强德育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德育科研的任务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3.具有健壮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4.具有保护环境、国防安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5.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6.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育研究要整合教育资源

1.从德育的内容上,既要认真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又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德育内容。

2.从队伍的组织上,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团队干部的骨干作用,又要最大限度调动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巨大影响力。

3.要突出德育特点。德育是学校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各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提高分辨真假、善恶、是非的能力。

德育要建立在传授思想品德知识基础上,但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而要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形成良好习惯,自觉去践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真正做到:“以智启德、德智兼求”。这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求:“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目前,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思分离、以背代思、知行脱节、言不由衷。

4.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德育和智育,都要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前提,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使德育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动。因此,除了加强班主任工作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团队活动之外,一定要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脑动手去开拓、去创造,才能获得实效。实践证明,离开鲜活的社会实践,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难提高。

5.突出德育特色。例如,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拼搏向上、挑战自我,树立规则意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国争光思想等等,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说:体育,载知识之车,寓德育之舍;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

学校坚持“健康第一”、“安全第一”,实际上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希望他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学校开展德育研究,抓手很多,只要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即可形成稳定的行之有效的特色。

第四个问题,德育科研,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为他们成人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最高的宗旨与核心理念。所以要树立新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容违背。

2.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相信他们。

3.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时期,需要多方关怀。

、学生是独立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要尊重差异。

3.每个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不能拔苗助长。

、要树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1.要尊重学生,关爱生命。

2.要树立平等观念,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纯化师生关系。

4.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

有中国情结,有全球视野,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品质,要熟悉国际规则和法律法规,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善于与他人诚信合作,有超人创业能力,能够创造出骄人业绩的人。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