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大课堂

校友风采丨周满生:回应时代,坚持热爱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2-07-20 阅读:( 3207 )  

62d779e3b1258.png

时节如流,木铎长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代代学子在校园里治学修身,成长成才,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走出校园后勤勉笃行,追求卓越,已为各界翘楚。在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系列校友采访文章,宣传母校育人成果和优秀校友事迹,传承母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庆祝母校生日。

62d77cade9649.jpg

周满生 生长于北京,父母是老一代留美学生,1950年他随父母回到祖国。他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师大教育学系。1982年毕业时,综合考虑个人优势以及对名师的向往和对英语的偏好后,他报考了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现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成为外国教育研究所的第二批学生,师从符娟明老师和顾明远老师,研究比较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

周满生 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儿童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创新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比较教育学科组副组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富布莱特新世纪学者;长期从事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比较教育研究,参与国家许多宏观政策与法规的起草与制定,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分别获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认识自我求发展,受培于国铸人才


在职工作期间,周满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与优势,他先后两次到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挂职研修,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习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省教育局挂职工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富布莱特新世纪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他曾代表国家教育部门和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参加许多国际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经合组织(OECD)、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教育部长会议、东盟教育部长会议乃至国别间教育战略对话等,会议研究报告和综述常见诸于著名研究期刊和报刊。

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2010年9月,他代表教育部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会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作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扶贫经验》的报告及答疑。这次报告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大会执行主席对中国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肯定,联合国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门采访,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大使给予高度评价。这些赞誉不仅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教育的肯定,这让他看到了在更广阔天地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


由敬业至爱业,由参与塑认同


1985年周满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彼时教育部初更名为国家教育委员会。他被分配到教育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自此开始从事宏观政策、教育法规研究并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

最开始,对于教育部政策研究室这份工作,周满生是怀有一定抵触情绪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去“当官”。他更想留在北师大做一名大学教师,既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又能继续过熟悉的学术生活;或者到中央教科所去,踏踏实实地做教育科研工作;还可以接受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司)对他发出的任职意向,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可以让他有信心地实现学术抱负。

可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选择与成就,都必然依赖时代阵风的吹拂滋养。时逢80年代中期,国家改革开放不久,各方百废待兴,各界人才紧缺,周满生作为恢复高考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其职业道路的展开注定会与国家发展的轨迹相重合,其专业特长是一定要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所以,虽然当时因不甚了解教育部的工作而心怀抵触,他还是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懵懂而坚决地一头扎入教育政策研究。

入职不久后的一件事,令他彻底转变了想法。那时,一份具有时代意义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刚刚颁布。要知道,一份政策文件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不是依靠办公室里的几根笔杆就能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反复修改、搓商,听取各方面意见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为了解政策贯彻实施状况,教育部决定组织若干个调查组到地方进行调研。初出茅庐的他也被分派了任务,他负责陪同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和其他领导前往四川省开展调研工作。在前辈的悉心指导下,他深入到省、县和更为基层的地方去,了解那里的教育部门怎样理解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央文件,收集和反馈他们在教育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还要参与撰写调研报告。领导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教育政策是如何落地生根、发挥实效的,也意识到这份工作与原先所想的“当官”完全不同。

1986年年底,政策研究室被调整为法规司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个单位。周满生进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参与国家重大宏观政策的前期研讨,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同时开展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参与宏观政策研究课题、出版书籍、参加诸多国际会议和进入国际组织学习、研究等。2012年退休后,他又任职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继续进行教育政策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

在3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不再为无法从事纯粹的科研工作感到遗憾,而是一心为做好当前工作,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展现出了负责任、有担当的人格。


崇教必爱生,求真以育人


在“科研人员”这个身份之外,周满生也是一名热爱讲台的“兼任”教师。虽是兼职,他依然将全副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不仅仅是因为热爱,还因为他格外看重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的水平和视野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实力。

基于这份信念,周满生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授课长达20余年,为校长、领导干部和出国人员进行培训。在上百次课程中,出现最多的题目是“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参考借鉴”,因为这个主题恰是他多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题目虽无变动,内容却与时俱进。20年来,周满生的课堂总能获得学员们的高度认可,良好的反馈让他留在了“兼职教授”这个位置上,成就了一段又一段课堂佳话。

他也曾在2004—2013年被聘为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培养的数名博士生目前都在国内高校工作。在他心中,教师这个职业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许一段呕心沥血的科研经历不一定能得出漂亮的成果,但一次准备充分的讲课总是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甚至改变一个个体的命运。

学生的成功就是他辛勤劳动的果实。就在访谈前的一天,一个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还带着孩子来看望过他。看着自己的学生如今家庭和美、事业顺利,师生之间的感情历经时间的打磨也依然亲近如旧,这令他相当自豪。30多年里他在各种讲坛、培训班上做了难以计数的报告,对他而言,这几十年的教师生涯是他不断回忆的宝贵经历。


志随社会同频振,涓滴溪流汇江河


在走出校园,初次面对职业生涯时,许多同学都是恍然无措的。周满生结合自身经历与体悟为毕业生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脚踏实地。许多大学生,尤其是985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都是踌躇满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但实际上在职场中可能遇到大量挑战。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避免现实与空想中存在的过大落差。

第二,不要好高骛远,要经受得起挫折。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都应保持平常心态。同学们应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评价,不应对什么事情都有过高期待,最终沉溺于空想。做工作要脚踏实地,有责任心,敢于承担。

第三,科研工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做研究工作,要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避免浅尝辄止。此外,要多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同学们应利用有限的时间读书学习,关注报刊信息与研究动态。

周满生用行动展示了敬业爱业的职业素质、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锲而不舍的学术追求和崇教爱生的人师风范,为后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木铎声起,身为“后浪”的青年们当铭记,人的发展固然是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但是否选择优秀,是否坚持梦想,则要看个人的抉择与品格。

——本文内容转自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