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是计算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很容易学好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技巧和方法。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教法和学法
1、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 具体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说说我的一些教学处理:
四、说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精心准备教学预设,为生成作铺垫
相互交流,把学生已有知识当作生成资源
教材直接呈现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对比
第一个例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刚看到这个例题,我就想5年级学生知道乔木林灌木林的不同处吗?学生能理解森林部分指什么吗?学生对这一块知识接触比较少,不理解怎么办?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出了乔木林占占公园面积的二分之一,灌木林占公园面积的十分之三,我接着追问,知道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吗?知识面比较广的孩子就说了:乔木林比较高,灌木林比较矮:还有孩子说乔木林有主干,灌木林没有主干。几个孩子的回答一综合,乔木林灌木林区别就大致出来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理解交流,让学生们对这一块知识有所了解。接着我就顺势引导这里乔木林灌木林合称森林部分,难点就突破了。
接着第二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有说一步计算的,有的想表现自己更厉害的,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这里自热而然而引出我的第三个问题,即例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
2、独立思考,把学生个性化算法当作生成资源
请学生列式,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理解题意困难,这个障碍扫清了,接着尝试列式。因为之前学生已有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运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列式应该比较简单,所以这里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列式。
接着进行计算,因为这里涉及到异分母分数计算,我想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水平能不能独立正确完成计算呢?学生摸索练习,老师巡视,发现孩子们有几种不同算法,接下来我请不同算法的同学上台板演。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么算的,并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之处在哪,这样水到渠成归纳出算理。最后强调: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掌握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符合这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也遵循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自己探索一定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是动态生成的重要手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接着出示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转化情况对比,给出的问题是“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的几分之几?”
首先学生理解困难,不明白这个表格所表达意思,所以我先带着大家了解这些常识,雨水都到哪去了?通过学生的理解回答,对比表上的两组数据先把表看懂。解题关键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 ?那么在弄明白了雨水的转化后,学生自然理解:把森林的总降水量看作单位“1 ”。
这里通过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对比表上的两组数据,去发现森林与裸露地面保留水分的区别,谈自己的感想,渗透环保意识。这样提升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接着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展示学生的两种方法。
通过提问让孩子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顺序并能概括出算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另外在遇到1去减分数的情况,我发现有学生能将1看成分母是20的分数,转化成20/20再来进行计算,这是学生自己悟出的方法,对这种做法给与充分肯定。
整个过程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不断完善,提炼出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成数学活动。
(三)、猜想验证,探索规律
在教学分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时,同样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交流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通过比一比,算一算,学生自己发现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相同。在一番验证探索后得出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应用规律、巩固深化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计算法则,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让学生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五、总结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下,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或拓展教学目标,共同构建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生成性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严格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节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这节计算课中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切实实现教学目标。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思考、交流、对比来发现、总结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在计算题的教学中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根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势,逐步培养优化的思想方法。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