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例】从《桂花雨》走近民国女作家琦君——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作者: 孙琍 发布时间: 2021-01-10 阅读:( 6030 )  

5ffb08d994ae7.jpg


执教者:王英,杭州文澜未来科技城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滨江区教坛中坚和滨江区中坚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任教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曾任学校教育教学中心教导工作。爱岗敬业,工作踏实、扎实、高效,热爱学生,严而不厉,用心辅导好学生,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区优秀班主任称号。在教育科研上能有思考、有总结、有研究、有成果,多次论文、课题获奖。《桂花雨》课例是在杭州市滨江区名师名校长专题培训中展示的公开课,并获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优秀教学设计特等奖。


5ffb0a8dbdf63.jpg


引用本文请注明:

孙琍,陶惠芬.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经典阅读教学设计精选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三学段阅读的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桂花雨》选自琦君的散文《故乡的桂花雨》,改编后作为一篇经典的借物抒情文章编入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作者以桂花为线索,回忆了一帧一帧充满桂花香的生活:小时候“我”偏爱桂花香,台风来前母亲对桂花的念叨,院子里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乡亲们晒桂花、收桂花、品桂花,以及读中学时移居杭州母亲仍独爱家乡院中的桂花。这些美好的回忆,语言朴实,感情丰富,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摇花的快乐。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后“阅读链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从桂花香到摇花乐,再到思乡情,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作者,体会文章是如何寄情于桂花,抒发对故乡、亲人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总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掌握“桂花、糕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浸”、“香飘十里”等关键词和摇桂花的动作、语言,深入体会桂花香和摇花乐。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借助想象写话、背景补充等形式聚焦“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掌握“桂花、糕饼”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桂花带给“我”的美好回忆。

3.通过对比初步理解“我”喜欢桂花的原因,抓住“缠着”和摇桂花的动作、语言体会摇花乐,能有感情地朗读摇花乐这一段落文字。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揭题

同学们,知道我们杭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板书:桂花)出示图片,农历八月开花的有金桂、银桂和丹桂,还有一年多次开花的四季桂。每当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校园里、小区里、公园里,整个杭城都充满了桂花的香气。有一位享有国际文坛盛誉的散文大师——琦君,一生钟爱桂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经典散文《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以学定教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这些生字词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认读,随机纠正后鼻音“杭”、“饼”。

2.理解“新鲜”的意思,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一词多义。

3.同学们还把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和问题都写在了预习单上(出示),你们各有各的收获,读不明白的地方也有着相似之处。出示反馈学生的问题统计情况。

4.很多同学提出了这两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喜欢桂花?为什么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老师也认为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接下来咱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今天的学习。

(三)抓关键词,感受美好的回忆

1.为什么“我”只喜欢桂花呢?(出示第2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我”只喜欢桂花?

2.交流反馈喜欢桂花的原因。

句段:“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一是对各种花的态度,父亲告诉“我”那么多花我都不懂得欣赏,只喜欢桂花。

二是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树有姿态,可“我”就是喜欢桂花。

三是桂花不开花时普普通通,开花时花也很小,可是香气太迷人了。

小结:同学们,作者先通过对各种花的态度对比,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板书:爱桂花),又拿桂花和梅树的姿态作比较,说明桂花姿态不美,再从“不开花时”和“开花时”两个方面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最后笔锋一转,交代喜欢桂花的原因——香气太迷人。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真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琦君小时候喜欢桂花,桂花给她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桂花给她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4.交流反馈:

(1)美好的回忆:

故乡靠海,母亲念叨要在台风到来前收桂花送人。

桂花盛开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里。

要来台风了,我们提前摇桂花。

桂花摇落后收起来可以泡茶、做糕饼。

(2)你能抓关键词概括这些美好的回忆吗?(出示作业)

(       )(       )(摇花乐)(       )

写母亲心里惦念着桂花,抓“念”字;写桂花开时香气四溢,抓“香”字(也可以抓“浸”字);写我摇桂花的事情,抓“摇”字;写大家把桂花收起来品尝,抓“收”字。(也可以抓“品”字)

小结:小小的桂花充盈着琦君的童年生活,给她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念桂花,闻(浸)花香,摇花乐,收(品)桂花,(边说边板书)每一幕都好像发生在昨天,那么清晰,那么美好,那么香甜。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幕?(摇花乐)

(四)研读重点,摇花乐

1.出示第5自然段,自由朗读,思考:为什么摇花这件事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圈出关键词,等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反馈:

“缠”: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琦君,摇花是她的大事,总是缠着母亲要摇桂花。

“乐”:感受到作者小时候的快乐,一听说可以摇花就乐了,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大声地喊,太开心了。

“香”:“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连用两个感叹号,让我感受到桂花摇落的情景,太美了,太香了,真让人陶醉,我都很想去摇一摇桂花呢。

3.有感情地朗读:摇花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啊,谁能把这份兴奋、快乐读出来?要重点读好摇花的动作和欢乐的呼喊。

4.小结:摇落的朵朵桂花真像香甜的桂花雨啊,作者摇啊摇,摇出了欢笑,摇出了童趣,也摇出了快乐幸福的童年。(板书:快乐的童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分享摇花乐里珍藏着的快乐童年。

5.桂花带给“我”的美好回忆里还珍藏着什么?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1—4题。


四、板书设计

5ffb0a1431020.png


5ffb14b5c6312.jpg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浸”、“香飘十里”体会桂花香,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想象写话,丰富乡亲们收桂花、品桂花的生活,体会淳朴的乡情。

3.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后“阅读链接”拓展接理解母亲的话,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随文练笔纸。


三、教学过程

(一)美好回忆,复习导入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从小喜欢桂花,桂花给她带来美好的回忆。(板书)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摇花乐,飘落的阵阵桂花雨,珍藏着作者快乐的童年。

(二)研读回忆,体会美好

1.这些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里,还珍藏着什么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圈出关键词句,做好批注。

2.交流反馈:

(1)念桂花,感受母亲形象。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心系桂花:桂花一开,母亲就担心,别让台风吹落了桂花。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关注着桂花,母亲也非常喜欢桂花。

赠送桂花:母亲总是念着要多收几大箩桂花,可以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母亲体验着收桂花、送桂花的快乐。

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小结:母亲关注着桂花的生长,体验着丰收的喜悦,分享着赠花的快乐,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这桂花香里珍藏着母亲的勤劳和善良。(板书:善良的母亲)

(2)闻花香,感受香甜生活。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读着这个句子,哪个词跳进你的心里?

“浸”的意思是泡,一般指浸泡在水里,课文中这个“浸”是什么意思?

小结: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盛开时,香气四溢,它的香,沁入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的家里,沁入每一个人的肺腑,沁入了人们的生活。让大家的生活也变得香甜。(板书:香甜的生活)

(3)收桂花,感受淳朴乡情。

桂花摇落以后,……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乡亲们晒干了桂花,会把桂花做成什么呢?(出示用桂花制成的食品图片)

创设情境,想象写话:

春暖花开的时节,胡家老爷爷把桂花加在新茶里,为村子里的人沏上一杯香醇的桂花茶。

烈日当空时,毛家老婆婆……

秋风习习的日子,母亲……

寒风刺骨的冬日,……

小结:乡亲们在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桂花的香甜,难怪课文里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里的“浸”和前面第4自然段中的“浸”是一个意思吗?

前一个“浸”是写桂花香气让人们感觉生活香甜,这一个“浸”则是说桂花永远香甜在人们心里,它的香,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香甜了四季,香甜了每一个左邻右舍,体现了全村人一片淳朴的乡情。(板书:淳朴的乡情)

(三)突破难点,体会乡情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同学们,知道这处小山是哪里吗?(出示图片,配乐介绍“满陇桂雨”)

这杭州的小山就是满觉陇,称“满陇桂雨”,是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满觉陇沿途山道边,植有七千多株桂花。每当金秋季节,满树桂花竞相开放,香飘数里,沁人肺腑,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这么香的桂花,那可真是香飘十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请你再次走进课文,找找依据。

1.找课文中的依据,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1)杭州的桂花不是母亲心心念念的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不能收桂花,也不能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2)杭州的桂花不是“我”总是缠着母亲要摇的桂花,没有“我”无拘无束地摇桂花的快乐和幸福。

(3)杭州的桂花不是故乡的桂花,没有乡亲们亲亲热热一起喝桂花茶、吃桂花糕的香甜。

总之,杭州的桂花缺少一份故乡情,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课后“阅读链接”的资料,体会琦君对故乡的思念。

(1)课文的最后,作者写道: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60岁了,让我们看看她的生平:

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29年,随父母迁居杭州。

1945年,任教于杭州之江大学。

1949年,赴台湾。

1977年,随夫留居美国。

1980年,返回台湾。

1983年,再随夫留居美国。

2004年,定居于台北。

2006年,病逝于台北。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是的,作者漂泊过许多地方,在故乡的时间很短。在作者读中学的时候,他们一家人离开了故乡,搬迁到杭州,后来,几经辗转,他们又到了台湾,最后,移居美国。她再也闻不到家乡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再也吃不到家乡的桂花糕,再也感受不到家乡人的温暖。让我们来读一读作者写的文字。

(2)配乐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文字。

每回我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有改动

同学们,这两段文字,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浓浓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3)聚焦写法,借物抒情。

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写到“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已经在隐隐地告诉我们,身在海外的作者,在美好的中秋之夜,在丹桂飘香之际,不禁回忆起了故乡,回忆起了故乡的桂花。作者只是为了写桂花吗?

小结:快乐的童年只能悄悄珍藏在记忆深处,淳朴的乡情也只能成为漂泊异乡的偶尔重温,作者笔下这位善良的母亲也和她阴阳相隔。那一场场桂花雨,只能永远留在作者的回忆中,化作一份浓浓的思乡情。作者就是借助桂花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像这样的写法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甜。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作者也许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板书设计

5ffb0abf97bca.png


(本课例是在杭州市滨江区名师名校长专题培训中展示的公开课,并获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优秀教学设计特等奖)


5ffb14d00b501.jpg


更多经典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请参看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坊团队精心编写的著作《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经典阅读教学设计精选》。本书从学术研究、理性思考的高度,指点、示范了语文教师应该尝试、运用的品评教例、欣赏细节、概括经验、提炼规律方面的技能、技巧,宝贵的、实验性的教学理论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帮助,也能找到当下语文教育困境的突破口。


本书精选的60篇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课教学设计和50本经典儿童文学整本书阅读课教学设计,均体现了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坊团队关于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思考:建立语文教材内经典课文教学的范式、优化名家经典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经典整本书阅读课教学的策略和实现基于经典阅读的表达课教学研究。每一个课例,均是名师工作坊成员开展的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认真研读统编本教材,把握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和重点目标——包括口语交际与写作、和大人一起读以及课前的导入语和课后的作业题,进一步明确该单元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目标后,所做的精致打磨;同时也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个性特长,在各级公开教学的课堂实践中的展示课或示范课。他们充分利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在设计和教学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得有趣有味,使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他们让经典儿童文学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经典儿童文学阅读不折不扣地引入到语文常规教学中,探索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佳径”,相信这种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一定会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


5ffbbeba94594.jpg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进店购买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经典阅读教学设计精选》

学术专家引领,名师团队研发;

基于统编教材,立足文学经典;

衔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夯实语文要素,传承优秀文化。


本书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浙江省小语会副秘书长刘荣华老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邵锋星老师;《课程·教材·教法》等四种学术期刊的语文学科责编、《中小学教材教学》编辑部主任周国华担任顾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吴刚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站长刘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中小学课堂转型指导中心主任、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员王国均老师担任学术引领并作序。


编写团队均为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坊名优骨干教师。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钱塘教育》执行主编、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孙琍老师;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校长兼书记、高级教师陶惠芬老师担任主编。杭州钱塘新区学林小学副校长、市级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高级教师潘舸平老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杨海萌老师担任执行主编。杭州钱塘新区名师李慧钟海芳陈毓媛老师担任副主编。


5ffb122994c56.jpg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