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视界- 大课堂

面向未来,学校教育创新的主要路径

作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0-03-21 阅读:( 16418 )  

程红兵教育随笔

作者:程红兵  教育学博士,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e75c075a45e1.jpg

学校教育创新的路径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从战略布局上讲,我们必须拥有高远的历史站位。确立面向未来的核心教育思想,美好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和谐统一,理想的学校是东方教育精华与西方教育优势的和谐统一,优秀的课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和谐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点忽略另一点都是会存在问题的。

我们必须拥有宽广的现代视野。现在的大数据大大加速教育变革,互联网大力帮助推进学生发展,但我们最终是要让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而不是唯技术论,不是人工智能至上。

我们必须拥有深邃的战略眼光。认真审视未来学校的教育生态,未来的学校要更换跑道,低竞争,各行其道,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不需要太多竞争,而是让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道路;

未来的学校更换赛场,低管控,学生可以更换赛场,学生可以自选空间,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中进行学习;未来的学校更换规则,低评价,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一切围绕着考试转,而是延时评价,不是今天上课明天测试,这样功利化严重打击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们要拉长时空来看我们的学生、学校与教育。

面向未来,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特别是学生的智能目标,我们要依据未来社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我们要强化知识整合能力,强化概念间的联系、信息分类整合、知识有效迁移等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就是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这是面向未来社会必须要有的能力;我们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学生要有跨文化的视野,要能在不同文化空间自由穿梭,实现不同话语方式的自由调频,要读懂对方的价值思想,要在不同思维方式中实现自由切换。

5e75c1375071b.jpg

面向未来,实现学校教学现代化,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来撬动教学现代化。

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为什么一些学校不放心青年教师?那是因为老教师有经验,以前和现在都是凭经验教学。但今后,我们可以打破唯经验的方式,实时采集教学动态数据,借用数据化的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例如,以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出问题,一般都是优秀的学生回答,他们答对了老师就误以为全班都掌握了,但客观上不是这样的,很可能有大部分学生还不懂。

通过现代大数据的手段,实时采集数据,即时统计分类分析数据,我们就能准确掌握课堂上学生的接受度,由此解决夹生饭问题。

从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学习。现在班级授课制,只能是标准化,这是适应工业化时代的要求采用的教学组织方式。但就有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调查测试表明,同样是刚走进学校的6岁孩子,有些已经达到8、9岁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有些却只达到4、5岁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而我们的教学却并没有实现因人而异。我们可以通过每一次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和测验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实现教学个性化,让学习内容因人而异;基于个体学习档案,确定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法上的因人而异;基于学生行为数据,实现学习情境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喜欢自己学习,有些喜欢小组学习,有些喜欢在教室学习,有些喜欢在实验室里学习,我们可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

从传统式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可以做很多的尝试,例如人工智能技术(AI)、可以实时采集学生生物模态信息,让教学更精准;可以通过智能诊断推送学习资源,基于学生自己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同时,实现评价多元、客观、全面,这样评价更科学;又比如虚拟现实技术(VR),它具有高沉浸度,让教学更入心;它还具有自主性,学习更方便,可以把血细胞、分子结构这些微观世界无限放大,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同时还能让天体运动、万有引力这些宏观世界可以无限缩小;同时还更有交互性、更安全,让一些无法在现实中进行的实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这些技术在课堂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课堂上,VR技术与教学的分裂,怎么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这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课程设计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VR眼镜可能会损伤学生眼睛,这一点上我们要用推进全息技术代替VR眼镜;以及,VR内容制作比较复杂,我们要推动企业、学校、政府三方合作。这样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5e75c1b7b770e.jpg

面向未来,实现课程现代化。

从群体式课程走向个体式课程——必修课程分层走班、选修课程分类走班、特需课程定制研读,从面向学生群体走向面向学生个体。

从分科式课程走向整合式课程——学术课程要以主题为依据;实践课程要以产品为依据;生涯课程要以人生为依据,都可以展开,进行尝试。

从闭合型课程走向开放型课程——例如联合大学双向开放,实现你来我往;走向社会立体开放,学校只是社会的模拟,必须让学生进入到真实情境中学习;面向世界互动开放,学会协同合作,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实现跨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开放的课程,才是未来的课程。

课程不仅仅是几个学科,要让学生面向丰富多彩生活;不仅仅是知识系统,应该让学生关注复杂社会系统;不仅仅是解题能力,通过课程要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要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必须要着眼于未来的学习。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校园建设也可以创新。我们可以从工业化校园走向智能化学园,建设绿色、智能、泛在互联基础设施,随时随地共享优质资源,集成智慧的新学习场景。校园要从静态化走向动态化,增加校内空间的灵动性,我在伦敦就看到这样的学校,教室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切换成实验室、图书馆式等等,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当然学校还要从训练式营园走向成长性乐园,建设促进交流的人文环境,营造优美和谐的自然场景和充满诗意的艺术空间。

(此文发表在《未来教育家》2019-10)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