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文本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汕头市翠英中学 王炜煜
内容提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初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初中阶段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己任,不断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在初中数学文本中,经常碰到数学文本中标点符号各类错误的情况,影响了数学知识传授和数学知识的内涵意义。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切实加强认识并充分发挥数学文本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现举例谈初中数学文本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数学文本;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口号响遍整个教育界,教育者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不过,在探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今日,许多人以为标点符号对于数学知识传授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其实,标点符号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数学知识的传授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切实加强认识并充分发挥数学文本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并加以正确书写和应用。
一、计算和化简求值题
在计算题中,书写者经常在给出题目时每个题目后面没有加上分号或句号;其次,书写者在解答完成前面的小题之后缺写上分号,完成最后一题的后面缺写上句号。
案例1 计算:(1)(-3)-(-5) (2)7.2x-(-4.8x)
解:(1)(-3)-(-5)=-3+5=2 (2)7.2x-(-4.8x)=7.2x+4.8x=12x
正确写法: 计算:(1)(-3)-(-5);(2)7.2x-(-4.8x).
解:(1)(-3)-(-5)=-3+5=2;
(2)7.2x-(-4.8x)=7.2x+4.8x=12x.
在化简求值题中,首先,书写者经常在题目中没有标点符号,同时,化简完成后没有在式子后面加上句号;其次,在代入求得最后结果之后缺写上句号。
案例2 求多项式 的值 其中
解:
当 时,原式
正确写法:求多项式的值,其中.
解:
当 时,原式
二、解方程(不等式)
在解方程(不等式)题目中,书写者经常在解答过程中每一步都没有加上句号的现象,致使解答步骤不完整。
案例3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正确写法: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三、方程组(不等式组)
一般在书写方程组(不等式组)时,第一个方程(不等式)后面要加上逗号,第二个方程(不等式)后面加上句号,若不是单独题或最后一题要写为分号。同时,在写方程组的解是也同样要求。对于三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书写时,第一个方程(不等式)后面加上逗号,第二个方程(不等式)后面加上逗号,第三个方程(不等式)后面写上句号,若不是单独题或最后一题要写为分号。这一要求经常有好多教师没有重视,写出来的教案或板书不符合要求。
案例4
正确写法:
另外,在求方程组(不等式组)的解时,如填空题,由于方程组(不等式组)后面还有文字,一般第二个方程(不等式)后面不能加上句号。
案例5 方程组
正确写法:方程组
四、证明题
书写证明题时,有些教师在已知条件写完后没有加上句号,求证内容写完后也没有加上句号。写证明内容时,一般要在“∵……”后面要加上逗号,在“∴……”后面要加上句号。如果要写上理由根据,一般是在理由根据的小括号后面加上标点符号。
案例6 如图,已知直线b∥c,a⊥b. 求证a⊥c.
证明:∵a⊥b,(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a⊥c(垂直的定义)
正确写法:
如图,已知直线b∥c,a⊥b. 求证a⊥c.
证明:∵a⊥b(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a⊥c(垂直的定义).
五、试卷命制中的标点符号
试卷的命制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高低。很多教师非常重视题目的科学性和时代感等问题,但往往对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不够重视,出现了多种错误的形象。
(一)选择题
在命制选择题时,一般在题目的最后小括号后加上句号,表示命题的完整,各选项一般用大字英文字母A、B、C、D加上小括号表示,各选项答案后面加上句号,表示相对完整。
案例7 方程组的解是( )
A、 B、 C、 D、
正确写法:
方程组的解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在命制填空题时,一般在题目的最后空白填写处后面加上句号,表示命题的完整。
案例9 方程组的解是
正确写法:
方程组的解是 .
(三)解答题
在命制解答题时,当一道大题有几个小题时,前小题结束要加上分号或问号,最后一题结束要加上句号或问号。
案例9 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和原点O,点B(-8,n)在抛物线上,连接AB、OB. 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和原点O,点B(-8,n)在抛物线上,连接AB、OB.
(1)n= ,OA= .
(2)点C(m,0)在线段OA上运动(不与A、O重合),BD⊥BC,交y轴正半轴于点D.求△BCD的面积S与m的函数关系式, S有最值吗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OCD与△OAB相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正确写法:
案例9 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和原点O,点B(-8,n)在抛物线上,连接AB、OB. 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和原点O,点B(-8,n)在抛物线上,连接AB、OB.
(1)n= ,OA= ;
(2)点C(m,0)在线段OA上运动(不与A、O重合),BD⊥BC,交y轴正半轴于点D.求△BCD的面积S与m的函数关系式, S有最值吗?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OCD与△OAB相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六、其它文本写作
在其它文本(如数学论文)写作中,要遵循一般公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正确使用,减少文本写作的一般错误。
(一)多个书名号或引号并列时不能用顿号分隔
如:在王老师所写的《发挥特区优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启示》《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不论宏观还是微观,创新精神跃然纸上。
分析: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它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二)在标示数值和起止年限时使用连接号要规范,一般用“—”或“~”。
如:制定并实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要加大校本培训
的力度,确保教师专业水平在2~3年内得到全面提高。
分析:标示时间、地域的起止一般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符位置),标示数值范围起止一般用浪纹线。
(三)在并列分句中不能全都使用逗号统领
如:王老师在《例谈教学过程各环节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文总结了5条经验:在设计问题、导入新知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范例点击、提高认知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随堂练习、学以致用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在复习小结、自我完善过程中巧用数学思想方法。
分析:用分号隔开的几个并列分句不能由逗号统领或总结。
(四)在并列分句中不能使用句号后再使用分号
如:一是规范管理。落实四级(国家、省、市、区)师资培训计划。
二是创设平台。落实校级教师学习计划。
分析:分项列举的各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五)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时使用点号要确当
如:1.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团队意识和探索精神。
分析: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语时不加任何点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做次序语,后面用下角点(圆心点)。文本中数字的排列一般为“一、(二)3.(4) ⑤”。
(六)在标示发文年号时使用括号要规范
如:根据×发〔2013〕3号文件精神,……
分析: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应使用六角括号。
(七)书名号内不能用顿号表示停顿
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进一步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提高我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分析:书名号内标示停顿时用空格。
(八)句内括号行文末尾使用标点符号要确当
如:对“一次函数y=kx+b(k≠0,b为常数)的性质”的学习。
分析:括号内行文末尾需要时可用问号、叹号和省略号。除此之外,句内括号行文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号。
(九)附件名称后面不能使用标点符号
如:附件:1.汕头市翠英中学校本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分析:附件名称后面不用任何标点符号。
(十)二级标题在换行分段情况下不要使用句号
如:(五)猜想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猜想,是数学直觉的一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
分析:二级标题在换行分段时不使用句号,如使用句号则不需要换行分段。
事实上,初中数学文本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我们大多数学老师都做得不够好。譬如,在写教案的时候,给学生写作业批语的时候,黑板板书的时候,往往没有规范的书写标点符号,就用了一个又一个习惯性的小点点来断句,这给学生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希望我们以后能共同努力,不但重视起标点符号的应用,同时也要规范自己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规范提升自身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当然,在初中数学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领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