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开展思政课教师研训活动

作者: 李彰有 发布时间: 2019-09-27 阅读:( 5318 )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对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4月11日召开部分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4月16日召开学习习总讲话精神报告会,对落实讲话精神作了部署。怎样具体落实区教育局部署,如何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实际、准确落实习总讲话要求,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李宏兴、尹雷、方峥嵘、罗明等领导的指导下,江宁区高中政治李彰有名师工作室和江宁高级中学彭功军政治名师工作室联合江宁高级中学唐翔德育名师工作室、吉波人德育名师工作室,于4月25日下午在江宁高级中学录播教室,开展学习贯彻习总3.18”讲话的研训活动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航附中蒋国和校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慈湖中学吴志贵校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宏兴校长,江宁区教研室高中政治教研员尹雷老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方峥嵘老师,江宁区各小学思品课老师和高中政治课教师,浙江吴志贵工作室成员省内外共计有87名的思政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正高级教师、江宁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彰有老师主持。李老师首先对参加本次研训的老表示真诚地欢迎。然后对本次研训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介绍,研训主题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内容是:“一个解读讲座”“一场沙龙研讨”“一个经验分享”。此后指出如何落实好习总讲话精神,是政治名师工作室亟须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有着相同的职业、共同的使命的思政课教师,敞开心扉切磋交流,共议如何贯彻“八个统一”,共商怎样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参加研训的人员,认真听取了正高级教师蒋国和校长关于解读习总重要讲话精神的讲座《政治教师的使命担当与专业发展》。蒋校长讲座分为三各部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固本强基,追求卓越;解密教师快速成长必备要素等。蒋校长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政治教师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应主要围绕“重要性”“谁来上”“怎么上”三个核心问题。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在于要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服务。在分析“谁来上”方面,总书记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期望,明确提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阐述“怎么上”方面,总书记提出“八个坚持”,并进一步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并结合自己在工作的认识体会特别强调思政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内驱力、学习力、反思力、行动力、沟通力和意志力,在思政人的春天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成为立德树人“主力军”。老师们认真听讲并作了笔记。

   

围绕着如何上好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与使命,八位嘉宾围绕沙龙主题《贯彻落实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展沙龙研讨活动。沙龙活动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宁高级中学校务办彭功军主任担任本场沙龙研讨主持参加活动的嘉宾,在认真研读习总讲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工作实际,有的围绕某一个原则谈自己的感悟,有的谈自己对习总讲话的思考与实践体会,有的谈贯彻“八个统一”的打算。江宁德育带头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中部纪湘元副校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从如何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秦淮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27中戚昊苏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从如何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实验小学顾敏校长和宁波慈湖中学优秀青年教师于卫卫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主要从如何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方峥嵘教研员南京市优秀德育青年教师张丹凤老师结合各自的校验和教学实际,主要从如何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角度,分别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江宁区德育带头人、江宁高级中学吉波人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从如何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市学科带头人、秦淮高级中学教科室王兴刚主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从如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嘉宾发言附后)

        

台上沙龙嘉宾既互相辩论,又与台下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彭功军老师不时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幽默的语言、恰当地引导、准确的概括,是沙龙活动高潮迭起,很好的调节了沙龙活动的气氛。尹雷老师对沙龙嘉宾的点评,“从学到做、从面到点、从个人走向集体”三个方面作出精彩点评,对研训老师启发不少

     

在沙龙活动现场,教师受到启发,带着思考,围绕沙龙主题交流感悟,在交流中进一步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讲的是做一个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而“八个相统一”则讲的是怎样上好思政课、怎么做好一个思政课教师。“八个相统一”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也是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基本遵循,也是实现路径、基本方法。要把“八个相统一”贯彻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落实到每一堂思政课上,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吃透“八个相统一”的精神实质,一个一个创新,一点一点突破,咬紧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不罢休,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沙龙结束,宁波慈湖中学吴志贵校长作了《我们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解与贯彻》的经验交流。吴校长从习总书记为什么要开这个座谈会谈起,讲到了总书记对教师“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特别重点讲了对政治课教师的“六个要求”。强调一名政治课教师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文化、有艺术”。吴校长简要介绍了宁波慈湖中学的办学历史与文化氛围。浙江吴志贵名师工作室的吴校长带领宁波八位优秀教师来参与活动,也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与省外名师工作室交流提供了新机遇。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原定1点半开始4点结束的研训活动不知不觉到了5点半圆满结束。

(吉波人、李彰有   报道)

 

 

 

附:沙龙嘉宾发言摘要——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江宁区教研室   方峥嵘

一、 如何理解“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首先,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道德课程中“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1.理论学习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成分,是形成思想道德实践行为的基础。通过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仰、价值与道德观念,有助于在生活实践中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2.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发展道德思维能力,才可能敢于公开地表达与运用自己的理性。

3. 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的内心认同与信仰,源于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

4. 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创设践行的平台,引发学生学会思辨、判断、选择,从而转化为行为能力。

其次,避免对“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的狭隘解读。

1.思政课程(特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学习,不只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或者道德认知,而是所有领域的知。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也是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认知规律决定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这里的理论学习,不仅包含了道德认知也包括对自然世界的知、人及社会的知。围绕过好生活做好人这一核心目标下,发生了立体有机的结合的知。引导学生领悟这些知识理论背后的道与理才是课程学习的关键。 (以高年段的历史题材教学内容为例)

2.课程学习中的实践引领不是狭窄地限定为行为指导,而是具有智慧性特征。而是引导学生除了外显性的行为与操作性技能习得外,还包含着指导学生学会对具体环境的辨别、采取适应行为的判断、对具体细节的调整等智慧因素,特别包括积极地探寻适当地行为与反应方式的倾向的实践智慧。这才是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所在。(以《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法治教育为例)

二、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该是实践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的学习不是为了了解德性而是使自己有德性。课程标准中指出“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道一些道德的观念,而是需要引导学生整合道德认知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

首先,坚定理论方向,坚守儿童立场,以生活视角重构课堂。

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其内心的发展的需要,不是在被教育中成长,更不是在被改造中发展。我区小学《道德与法治》一直致力于“潜润课堂”的建构,强调课程学习应该是学生主体实践融入的有我之境。以学生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与需要为课程学习的起点,从教育期待走向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树立起理论的价值信仰;创设源于生活实践的情境冲突,矛盾思辨中做出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生活的实践智慧,促进理论内化为实践生活中的行动。

(以《春节和圣诞》)中西文化融合以及《规则在我心中》翻转课堂学习为例)

其次,树立跨界、融合的共识,以设计思维改变教学。

任何学习都要经过认知—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要想让学习有用,必须要联系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习得,否则知识就是符号,也必须在情境中应用。

我们可尝试超越课例的设计,开发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案例,创设整合性真实的情境主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维资源,与其他学科学习、学校主题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强调任务或问题驱动的深度学习过程。例如小学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德育大课堂、陶行知小学的家庭合作教养活动。

 

 

显隐结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秦淮高级中学   王兴刚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怎样培养人?是方法问题,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下面,我要谈的是如何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何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思政课显性教育,是指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开的场所,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的正面灌输和系统性的突出特点,可以有效地强化学校思政课教育功能。目前我国学校思政课教育方法以显性教育为主。

思政课隐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隐性资源和环境,运用非常规和隐蔽的方式,使得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一个“隐”字包含着多重意义。一是教育因素的潜在性;二是教育形式的隐约性;三是接受机制的暗默性。隐性教育强调环境氛围等的育人功能,往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主张通过暗示、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境界。

科学认识二者的关系

在学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既各有千秋、功能各异、区分显著;又相互渗透、相互转换、辩证统一。

二者在区别中相互规定。显性教育利用直接、外显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理论、课程;隐性教育则利用间接、隐匿的教育方式,看重方法、情感、体验等。二者在教育途径、教育主导性及教育内容、范围等方面是千差万别、明显区别的。但二者又在渗透中相互转化,在实践中相互补充,是同时进行、共同起作用的。

在思政课教学中将两种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因其正面灌输和系统性强的特点,有利于保证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但显性教育的难题在于,教育者主观意图越明显,往往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单纯的说教、灌输有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冲淡教育的效果。仅靠显性教育,没有恰当的隐性教育作为配合和补充,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建设开放的课程。在教育系统诸要素中,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而设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特点。思政教师要精准把握这一代青少年成长特点,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善于与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着力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灵魂处。

开发特色课程育人。我校政治组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授课的“和谐社会与美好江宁”校本思政课程,通过精选江宁乡土素材,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宁区的高质量发展,让宏大、抽象、高深的思政课变得具体、生动、鲜活,使得学生对江宁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朴素情感,深受学生欢迎,获评南京市精品课程三等奖。

上课中,我还常用“微课程”的形式来专门讲解某一知识,以帮助学生深化认知、促进认同,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益。

2.优化课堂教学。守正才能创新。我们应在坚守系统全面的课堂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开发隐性教育资源,运用人文精神熏陶、互动交流隐性化、柔性化等方式,触发学生接受的兴趣点,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如,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及接受习惯等,把一些有丰富教育内涵、富有人生哲理、人性光辉和深远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也把一些历史和当代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身边的感动人物等资料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学生的政治认同、观念澄清、思想选择、学科素养提升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上课时,我还经常利用南京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讲好璀璨的红色故事,加强国史、党史、军史和改革开放历史教育,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守正才能创新。我们在推进思政课创新求变的同时,不能为了形式上“有趣”,降低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失去思政课的引导性和深刻感。只有“神形兼备”、刚柔并济,思政课才能入脑入心。

3.开展特色活动。包括高品质的校园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活动如阅读经典名著、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爱心义卖、“一二·九大合唱”、诗歌朗诵会、校园心理剧拍摄等,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学生的精神生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校外实践活动。如清明节时,学校鼓励学生与父母一道去祭扫先祖墓地,去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祭奠先烈,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将家国情怀植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心怀国家、感恩先辈、传扬精神。再如培养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组织,引导他们进行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去南医大逸夫医院帮助患者使用自助报告机、使用挂号APP,向春节期间仍奋战的环卫工人送新春问候,暑假在区图书馆整理书籍、到大市口献血站帮助宣传献血等)。志愿者精神实质是一种利他精神,“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他人和社会,使他们能成为更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这也符合新课标(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的实践性特点,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也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该在什么地方努力,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倡导开门办课办学,课上课下都下功夫,校内校外都尽责任,从而形成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融合

江宁区德育带头人、江宁高级中学  吉波人

1.价值主导原则:价值观教育与认知教育相互渗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性与价值性的融合,直接体现在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成分是有主次之分的,抑或说二者之中存在着主导性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明确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播,而是传播政治理论和思想观念,它必然是代表着某种价值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抽离出去,将其视为一种价值中立的知识传播活动,那就等于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它具有相对于知识属性的优先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当强调价值主导的原则,道德和信仰传播活动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导向,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把握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确系应当放在教育的首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中,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需要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两者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一方面,应发挥知识在思想政治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善于用知性的方法培育人的智慧、理性和德性,却也不能漠视主体价值,避免“知识统治”的异化趋向。另一方面,应突显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却也不能以任何意识形态观念压制人的自由精神,避免“价值统治”的偏向。

2.知行合一原则:实践过程形成认知和养成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人的思维的来源,是认识的真正起点,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并检验思维的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中,实践活动优先于理性认知,它是理性认识的根本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以思想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本形式,但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这一教育传授的过程应当是实践的,即应当将实践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渗透于知识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的全过程。这种方法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教育中实践,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和实践经验进行知识理论的讲解,并较多采取课堂情景性教学、实验教学、发现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践式教学中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育,即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通过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接受教育。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认知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多半情况是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活动,造成理论教育空洞乏力; 即使能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对实践活动如何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内在规律性研究和认识不足,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实践资源挖掘利用不够。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江宁区德育带头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 纪湘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内涵丰富,体现于思政课教学思想、内容、载体、手段等各个方面,必须予以全面认识。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在坚持统一性方面: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是教师

在坚持多样性方面,要因地制宜,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地区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新格局;要因时制宜,思政课的目标原则、内容任务、方法手段等应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点,实施精准化教学,使思政课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

我校利用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合作的关系,走进大学思政公开课堂,观看由清华大学根据两弹一星卓越功臣邓嫁先原型而改编的话剧《马兰花开》、中国运载火箭首届专家,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来校给学生讲座、参加南航大C919总设计师校友团队思政课、嫦娥四号研发团队校友思政课,亲近科技大师、感受科技力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立志科技兴国、科技强国。

充分发挥时事话题演讲的教育功能。结合高铁霸座、范冰冰逃税、重庆公交坠江等社会事件,举行“敬畏规则--养文明之德,践规则之行”的国旗下演讲;结合AI机器人主播、无人超市、无人宾馆的社会热点现象,举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面对”的国旗下演讲;结合龙乐豪、邓稼先、C919设计师、嫦娥四号研发团队科学探索之旅,举行“科技强国--做时代的领跑者”的国旗下演讲。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老师的个人能力和修养,开设了《哲学家的故事》、《放眼看世界》、《身边的经济学》、《人生与哲学》等精品选修课;开设模拟联合国、模拟听证会、学生公司等精品社团。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秦淮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27中     戚昊苏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方法论,对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有一点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韩愈在《原道》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能落实这一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我们思政课做的就是铸魂育人的工作。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这一要求要思政课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改变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的自我独白,无人参与授课的局面。让课堂从单一权威到主体平等的转变,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马克思也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全面、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必须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情况,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我就曾经也用过这种方式,我激情洋溢的讲完了以为学生都听懂了,下节课来提问,结果让我很不能接受,竟然提问不会,看了这个原理以后,才知道这种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我感觉不需要两周,一周就差不多了。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充分验证了这种一言堂的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底下,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这三种也是传统的个人学习被动的学习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后面几种都是一种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我们学校2010年后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的方式,徐州高级中学提出一种“学进去,将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材料,生动的视频,漫画,话题,观点辨析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引领者、点拨者,归纳总结者,导演,主导开发主体,主体顺应主导。让学生从形式和身体的参与,更有内容和思想的参与,将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真实思想,实现思想交锋与纠偏的场所,真正通过思政课教学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基础。这是我对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南京市优秀德育青年教师、麒麟初级中学   张丹凤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尤其重要。这些年,在领导和老师们的重视下,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所改善,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学生对于思政课重视不够、对社会现象关注及理解度有所偏颇。因此, 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说到理论性,要以传授理论知识和价值引导为主,把相关理论讲清讲透,引导学生站在理论高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期待。对于学生关切的存在理论困惑的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学要主动回应关切,培养学生理论兴趣,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主要以知识的应用与经验的积累为主。如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又缺乏实践经验,就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要善于把思政小课堂里面的理论热点、难点与社会大课堂所发生的客观而鲜活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解决当中的思想难点与思维困境。

1. 依托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广袤大地是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参观与体验中,学生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感受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感悟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2.采用菜单式社会实践的方式,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实践选题,分小组拟定社会实践方案。将天下事变成身边事,如最近几年南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推出的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就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相关部门走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理论素养。

3.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和新闻评述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时事新闻,知道国家在目前和以后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掌握国际发展动态。

4.依托志愿服务平台,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提升学生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我校雷锋月的爱心义卖援疆活动、苏州相关学校将思政课结合进拓展活动、团体活动中,以最流行的快闪方式,列举建国以来的成就,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宁实验小学  顾敏

一、灌输作为思政教育特有的概念,就是指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对学生而言,这种灌输性教育是必要的:首先,正确的思想道德、科学的理念不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自发的产生,需要从外面输进去,其次,学生年纪小,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不告诉他们正确的东西,学生就更有可能接受错误思想的影响,走偏走歪。

二、在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的时候,不能用填鸭、空洞说教的方式,应当注重启发引导。比如用问题探究的方法,用活动体验的方法、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等,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子《平安回家》等。

总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将灌输性和启发性有机相结合,以更好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宁波慈湖中学    于卫卫

有一次,一个香港教师隐晦的向我表达了“大陆政治课是否强制灌输”的疑问,我回答说: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不意味着“强制灌输”,而是教给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观察社会的方法,向他们展示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为今后选择正确地人生道路打下基础,同时,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思想交流和讨论。

“灌输”这个词的本意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有一个“灌输原则”,但“灌输”这个词在这里有特定的含义,并不是一种教学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首次强调了这一原则,他指出,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先进阶级的政治观点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出来,只能依靠先进分子特别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外部灌输进去。《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今天在我国,先进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但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包括意识形态还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在社会思潮良莠混杂,多元并存的情况下,让知识不足、涉世未深的学生自己体验、选择出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不现实的,更不可能保证形成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队伍。这里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灌输,而在于灌输的是否科学有道理,在于这种灌输是否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这种灌输是否尊重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强制灌输”和“科学灌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扼杀了学习者自己的思考,后者鼓励学习者自己思考;前者只有结论,后者特供方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而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抓手就是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中心,以情景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学科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将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

 

 


参与评论 共有0条评论


微信

分享到微信

微博